 |
新闻动态
|
 |
老龄化大潮席卷全球(上)
|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谈到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往往将其放在国内政策的范围内讨论。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迎来 “全球老龄化”时代,即人口动态变化对人、物和资金的积蓄流动产生全球性影响。放眼当今世界,除非洲和中东部分地区之外,老龄化大潮已席卷全球。
日本:应从全球老龄化中寻找发展机遇
日本老龄化问题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对国内外经济、财政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换言之,日本就是全球老龄化的“大本营”。扭曲的人口年龄结构之所以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生育率下降,二是寿命延长,而日本在这两方面均呈极端趋势。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在1.3(平均每个妇女生1.3个孩子)附近徘徊。从1950年至2010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从62岁增至83岁。
1980年,日本的老龄化率为9%,是当时 “最年轻”的发达国家,不过,受以上两大要因影响,2005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其他发达国家而位列第一。这种趋势今后仍将持续。
这种变化在扭曲人口年龄结构的同时还将使日本迎来史无前例的劳动人口和总人口双双减少的时代。这一变化不仅将改变多数劳动人口赡养少数老龄人口和抚养儿童的人口年龄结构,还将从根本上颠覆人口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这一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日本将面临新的历史挑战。
笔者认为,要化解日本老龄化难题,有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那就是日本要洞悉全球老龄化产生的影响和日本经济的未来走势,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具有全球性,并反过来加以利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时期、速度和规模不尽相同,这种老龄化差异是冲击世界繁荣和稳定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带来“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关系”这一历史机遇。换言之,只要新兴国家充裕的年轻劳动力、扩大的市场及投资机会与老龄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资本及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提高经济效率的合作效应。
这种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双赢的思路乍一看并不新颖,但其实包含着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日本可以一边观察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因老龄化差异产生的经济互补性变化,一边将这种变化运用到 “战略配对”上。
日本要打破经济增长遇到的“天花板”,长期保持经济、外交和安保方面的影响力,就不可错失这个全球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在利用老龄化差异实现双赢方面,日本和亚洲各国之间颇具潜力。
中国:提前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对人口爆炸产生担忧,受此影响,中国政府也开始抑制人口增长,并推行了 计划生育政策。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7亿,该政策抑制了3亿人口的增加,可谓成效显著。
就推动经济增长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也符合政府的预期。纵观过去40年中国 “从属人口指数”(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的走势,便会发现在人口抑制政策启动之后,老年从属人口指数 (老龄人口/劳动人口)几乎保持不变,而青少年从属人口指数则一路走低。这样,合计从属人口指数便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抚养儿童负担锐减,使中国可以将手头资源用于经济发展。
然而,这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猛药”在40年以后会带来“早衰”这个副作用。人口抑制政策的确使中国早早地迎来了人口红利期,但这是人为因素和政策性因素所致。与此同时,中国步入老龄化进程也相应地提前,而且异乎寻常地早。
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和发达国家一样,或许会更快地迎接老龄化大潮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社会保障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导致的矛盾和落差不可避免显现,比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老龄化在此时席卷中国,可谓雪上加霜。该问题不仅会冲击到中国,还会演变为第二波全球老龄化大潮,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已无法延缓老龄化到来的步伐,不过尚有减轻其冲击的办法,那就是同时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未来10年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速,尽可能地接近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二是加紧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上述各种矛盾和落差。
|
|
|
 |
新闻动态 |
 |
 |
快速导航 |
 |
 |
职位搜索 |
 |
|
|
|
|
 |
相关网站快速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