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工智能: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发布日期:2017-12-15

    “互联网发展进入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转变跨越新阶段,人工智能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网络空间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领域,智慧社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社会形态。”这是在刚结束不久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写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提到的未来趋势。

    GPS导航、智能支付、扫地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切割……因为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传统产品被智能化,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

    机器换人是未来趋势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社会治理、法律制度、监管乃至社会伦理等产生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正以多种形式取代人的工作,对越来越多人的就业产生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复性高的工作岗位。

    几年前,由机器人替换流水线上的基础操作工即“机器换人”在东莞、苏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工厂中实现。目前,能够完成减速、转弯、自动驾驶的“智能巴士”已在深圳试用;自动售货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送餐系统正对相应的劳动岗位产生影响。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替换”,既有对体力的替代,也有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大量调研报告显示,新一轮的“机器换人”,极有可能从“蓝领”拓展到“白领”。目前,国外已出现了每天能写25篇稿件,工作量为普通记者10倍的“机器人记者”;通过算法提供综合性的投资建议,财务顾问的岗位在智能机器人的冲击下也变得岌岌可危。

    12月1日,中科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一篇题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领域》的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让体力工作和智力工作都变得自动化了,类似会计师、精算师、律师、银行业务员这些收入较高的白领职业,在未来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

    是“岗位杀手”更是“就业助手”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本月初发布报告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到2030年,全球8亿人口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在人工智能以多种形式取代人的工作背景下,人工智能到底是就业“杀手”还是“助手”,引发了各方的讨论。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既有替代与互补的作用,也产生了创造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每一个市场环节、产业链条都会分解成N个部分,分工更加细化,从而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如此,它将催生更多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岗位。”赖德胜说。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麦肯锡的报告中。报告称,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人们应该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对企业而言,虽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通过细化工作内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替代人力岗位的“技术红利”与“机器人红利”,可极大降低成本。

    国外研究显示,一个机器人平均能替换3-5个人的工作岗位。与高昂的人力成本相比,企业使用机器人只需要付出低额的维护费用,真正实现了增效减员的目的。

    “一旦人工智能在记忆、分析和辨识等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不仅将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对劳动、就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引发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围绕着机器人技术,产生了专业技能培训、机器人租赁、工作站式机器人或自动化服务提供商。这些新型服务和业态,不但直接创造了相关工程、金融租赁、培训等领域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机器人制造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拥抱未来 享受技术红利

    国务院今年7月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行业形成规模,不仅带来了新的岗位,对新员工的技能也提出了要求。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全球3.75亿人口需要转换职业并学习新的技能;而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景下,约7500万人口需要改变职业。这要求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以培育新兴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高技能岗位为重点,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共同分享新一轮“技术红利”。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强化职业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系统建设,降低劳动者转岗或重新就业的成本。同时还应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构成比重与质量,开拓就业岗位。

    此外,人工智能将带来新的就业需求,操控机器、管理机器的人才便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人才。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表示,当前这一部分岗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提高员工素质、技能是当务之急。

    赖德胜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在岗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对于那些适应不了变化要离岗的人,政府和企业最好能“送一程”,协助他们更好地转岗和再就业。同时,为适应智能社会,每个人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避免“科技性失业”。(赵泽众)

新闻动态
    莱诗新闻
    行业新闻
快速导航

日企招聘网

日企猎头网

    在线注册简历
    最新职位信息
    最新人才信息
    公司服务流程
    人才服务流程
    常见问题解答
职位搜索
相关网站快速链接
闵御堂jfposoffice2007官方下载 免费完整版东昊芯动力定时关机软件暴力摩托
版权所有©广州莱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0211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