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
 |
宁波市目前海洋经济领域相关的专业人才紧缺
|
21世纪是“蓝色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势在必行。
现代海洋经济,已不再是沿海捕捞、养殖等渔耕时代“靠天吃饭”的概念。集储备、物流、贸易、金融、集散、航运于一体,海陆联动,一幅宏大的画卷正在宁波9758平方公里海域,1562公里沿岸海岸线上展开。
要又好又快地率先发展,魂牵梦萦的是人才。
现状:尚未做好人才储备
我市海洋经济领域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尤其是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人才的数量需求高于市场可以满足的供应量。
各大型招聘会现场,海洋经济产业展台前的人力资源经理眉头紧皱,很多应聘者表示一些海洋经济相关岗位闻所未闻。“难觅人才”是宁波海洋经济业界普遍面临的问题。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教授说。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所副所长赵全军表示,目前宁波最缺的是四大类人才: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其中,和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高技术、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人才等挤进人才紧缺综合指数排名前十。
探因:机制政策未步步紧跟
人才缺乏,既有海洋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滞后的大背景,也有整个中国人才供给结构不对称的客观原因,但立足宁波,将来真正有文章可做的,是在产业发展需要的载体和相应的机制政策上。
年初,《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上立下“军令状”: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35%左右,大宗商品交易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0000亿元,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
数字背后需要的是步步紧跟的专项政策。但直至目前,宁波将“海洋经济”和“人才”直接挂钩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没有体系化,专项的海洋人才引进政策尚未出台,相应的教育机制上的问题还待解决。11月份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将正式更名为“海洋学院”,全面对接海洋经济发展。但是否能解决人才与需求脱节岗位对接问题,还有待观察。
此外,宁波涉海科研机构小,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不足。
展望:练好内功谋发展
在中国宁波国际人才高层论坛暨中日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上,众专家为宁波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的人才支撑问题“会诊把脉”——突破人才瓶颈,是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甬城在竞争中突围的长远之策。
赵全军认为,高层次的航运金融人才、航运保险人才、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物流信息化人才等现代海洋服务业人才,应该成为海洋经济的中坚力量。
针对人才问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金俊杰表示,我市将重点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和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人才,建立和完善海洋经济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充实我市高校教师队伍。
宁波的海洋经济,不仅仅需要一展拳脚的雄心壮志,更需要练好可持续发展的“内功”。此刻应该将人才储备好,迎接海洋经济勃发的春天。 文章来源:中国宁波网
|
|
|
 |
新闻动态 |
 |
 |
快速导航 |
 |
 |
职位搜索 |
 |
|
|
|
|
 |
相关网站快速链接 |
 |
|